学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笔于西湖山水间

发布日期:2024-01-11    浏览次数:

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街84号院30号楼,距离西湖咫尺之遥,这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旧址,也是现在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下简称“五四宪法陈列馆”)北山街馆区。

馆中,一本1954年3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正静静地陈列着。就是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不凡历程。

新中国须有一部大法

1953年12月24日晚,一趟专列载着毛泽东及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悄然驶出北京站。在这趟前往杭州的火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自此至1954年3月,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西子湖畔秘密工作了77个日夜,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史称“西湖稿”。

毛泽东为起草宪法确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在“西湖稿”起草期间,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既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译本,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他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许多条款都是他修改确定的。他还从1918年苏俄宪法中受到启发,决定在宪法总纲的前面写一段序言。“序言”这个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一个特点,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时,“西湖稿”起草的环境是保密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也是保密的。这些密件或内部资料的形成部门严格落实了一系列保密措施,确保了相关信息的安全和起草工作的顺利推进。

1954年3月初,起草小组经过几次通读通改,拿出“四读稿”,完成了宪法起草第一阶段任务,同时,毛泽东修改审定了《宪法草案初稿说明》,并于3月17日启程回京。

西湖岸边有座纪念馆

回京后,毛泽东于3月23日主持召开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6年12月4日,为普及宪法精神,也为纪念西子湖畔这段制宪奠基的历史,五四宪法陈列馆于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建成开放,成为全国第一家宪法类纪念场馆。

每天,五四宪法陈列馆都要接待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参观。展馆中,除了陈列着大量的文字和影像档案,还有很多实物展示。这里的会议桌、办公桌、书柜还有毛泽东休息的卧室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

驻足照片资料前,阅读毛泽东的批示手稿,便能深深感悟其背后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以及法治力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档案解密的“杭州经验”

2019年,为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五四宪法历史档案,在杭州市委保密委员会领导下,杭州市保密局和档案局牵头启动了五四宪法历史档案专项解密工作,为历史档案解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他们从档案数据库中全覆盖检索有关历史资料,逐条调档分析。从保密工作角度,对525件史料逐一进行要素梳理,明确了文件标题、文号、密级、保密期限、发文范围、发文单位、页数、密级类型、建议归口单位、建议归口层级等项目,最终汇总确定了相关史料共543件、4816页,并整理形成了分类目录和印刷成册的史料原稿合集。

最终,共有195件历史档案经过专项解密和开放鉴定,移交五四宪法陈列馆面向社会开放,将宪法起草制定过程中的点滴往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五四宪法陈列馆的建成和历史档案专项解密工作,已将杭州这座千年古城深深融入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进程中,未来,还将不断引领人们树立法治意识,传承法治精神。

——转自共产党员网